楞伽经讲什么
楞伽经讲什么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何为天下第一恩?(空口无凭,佛经为据)

导读:何为天下第一恩?(空口无凭,佛经为据) 首先声明:此非一篇狂热佛教徒写的煽情散文,而是依据经典写就的分析论文。作为分析依据的佛经,乃佛之言,真实可靠,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
何为天下第一恩?(空口无凭,佛经为据)

首先声明:此非一篇狂热佛教徒写的煽情散文,而是依据经典写就的分析论文。作为分析依据的佛经,乃佛之言,真实可靠,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1,“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2!此点可由佛教逻辑学——因明学推导证得(具体参阅《释量论》等因明论著)。

本文论点:一切恩中,佛恩为最。 何出此言?(一)引经据典:(1)“佛恩如四海不可得限量。百亿恒水边流沙。尚可升量尽知其升数。佛恩不可得量耶”3;(2)佛陀恩德,“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4; (3)“诸佛恩德实为深重。假使有人以己肉血。供养诸佛亦不能报”5(4)“等慈有情如一子,恩德深厚无能报”6; (5)“世尊疲极为众生,无上深恩云何报”7(6)“佛久勤苦为有情,无上大恩罕能报”8; ······(二)比较分析:父母恩VS佛恩 “上报四重恩”,分别指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世间法中,对多数人而言,恩超父母者,几乎没有。父母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慈我悯我,想我念我,不离不弃,任劳任怨,为我含辛为我茹苦,为我欢喜为我哀愁,总之,为了我们,他们几乎耗尽毕生,无私付出,不求回报,至死不渝。是故,父母恩重,极难酬报,如经言,“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9 可见,父母恩重难报。然而,与佛恩相比,后者更不可思议。经言:“善男子等应谛听,如来所说四恩者,佛宝之恩最为上”10。此为佛陀谛实语,不可不信,具体理由,下文详述。这里仅就两类恩德在互相酬报方面做个简单比较: 父母恩重,虽然难报,然而我们却可依靠佛恩酬报。典型公案如:《地藏经》里“光目救母”的故事、《佛说盂兰盆经》里“目连救母”的故事,他们都是依靠佛陀的恩德,成功将自己的母亲从地狱中超拔出来,得生天界,离苦得乐。此外,我们还可引导父母趋入佛道,令生正见,令持经戒,以此报答他们的厚恩。 相反,通过父母恩,却难以酬报佛恩。因为佛恩极深,极广,极重,极细,极周遍,极难酬报,极不可思议,几乎超出凡夫的觉知范围。言语道断,亦无法说明佛恩于万一。尽管如此,依凭经教,与我们的分别心,仍可稍作分析:为何诸恩之中,佛恩为最?(三)具体分析,六点理由其一,从饶益对象看 “世尊大恩德,普洽诸有情,此事难思议,定无能及者”11 佛陀饶益的对象可谓浩广无极——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如母有情:(1)它包括天道、阿修罗、人道、畜生、饿鬼与地狱六道一切众生;(2)它涵盖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在内所有含生;(3)它包含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等一切生灵;(4)它囊括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生类。(5)甚至,佛恩还遍及其他一切圣者,包括声闻四圣(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一地至十地菩萨;等等。 所以,佛陀是一切众生共同的大怙主,大恩人。无论你信,或者不信,他都悯念于你,不离不弃;无论你求,或者不求,他都尽力给予你一切安乐,不舍昼夜。你若至诚祈请,必获无欺感应;你若回心向道,必得无上救度! 佛恩浩荡,可谓极矣!其二,从饶益时间看 佛陀饶益众生的时间,可谓有始无终,穷未来际。每一尊佛,从因地发起无伪、不退转的菩提心开始,都誓愿度尽无边苦众生。 最典型如“四大菩萨”的行愿:(1)大愿地藏王菩萨,无央劫前,他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不思议大愿,无量众生,经他度化,早已成佛,而他依然,信守此愿,不辞辛劳,最极精进,荷担着如来未尽的家业······(2)大悲观世音菩萨,无量劫前,早已功德圆满,成等正觉,佛号正法明如来12,因悲悯有情,不住涅槃,倒驾慈航,现菩萨身,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令诸有情,普度无余······(3)大智文殊菩萨,十方诸佛,智慧总集,诸佛之师,古佛再来,早已多次,示现成佛,有名龙种上如来13,也有名大身如来14。他于未来,还将作佛,佛号普见,闻其名者,皆当得度15。文殊菩萨,于无尽劫,不厌其烦,数现成佛,只为度尽,无边有情······(4)大行普贤菩萨,为度有情,超越时空,发十大愿,并立重誓:除非“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否则,他之行愿,永无有尽!正所谓:“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16······ 可见,佛恩无尽。若一众生未成佛,我佛终宵有泪痕!假使无量劫后,海已枯,石已烂,沧海变桑田,物非人亦非。当此之时,无论你流落何方,是苦是乐,若未成佛,诸佛对你,悲心依存,只增不减······ 佛恩浩荡,可谓极矣!其三,从饶益内容看 佛陀给予众生的,是最无上、最究竟的安乐——佛果。

轮回中的一切安乐,都是无常、有漏的——有漏皆苦。 轮回之苦,简单分八,别且不提,单单“老病死”三座大山,已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佛言:“若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17奈何生老病死,是轮回的主旋律。可叹众生,迷恋轮回,以苦为乐,不知出离,佛生悲悯,应化出世,普度群迷,共成佛道,得究竟乐。佛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18 可见,佛陀想要给予你的,是最极安乐,没有之一! 当然,为了随顺有情,除了究竟安乐,一些暂时的有漏安乐,只要你求,佛菩萨也会慈悲给予。比如:(1)若遭厄难,当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即得解脱”19,详见《普门品》;(2)若有所求,当瞻礼、供养地藏王菩萨,无论“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20,皆可如愿,详见《地藏经》;(3)若受病扰,当祈祷、供养药师佛,便可无病延年,详见《药师经》;(4)甚至你不求,只是以恭敬心,右绕内置宝箧印陀罗尼的佛塔,以此功德,“官位荣耀不求自至。寿命富饶不祈自增。冤家盗贼不讨自败。怨念咒诅不厌归本。疫疠邪气不拔自避。善夫良妇不求自得。贤男美女不祷自生。一切所愿任意满足。”21 综上可知,佛陀恩赐我们的,是从暂时到究竟的一切安乐。其实,我们吃穿住行,一切受用,无一不是仰赖佛恩。何出此言?因为,若无佛出世,便无最胜福田,供我们种植福报;若无佛开阐妙法,我们便会不明因果,造诸恶业,堕三恶道,万劫不复。诚如经言:“若佛不出于世间,一切有情受大苦,则无人天唯恶趣,但闻种种苦音声。”22思及于此,怎能不感念无上佛恩呢? 佛恩浩荡,可谓极已!其四,从饶益手段看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23

佛陀智悲圆满,神通广大,为饶益众生,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1)从法门看,为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佛陀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详见《贤劫经》)。大体可分为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还可分为小乘、大乘与金刚乘;等等。总之,只要与佛有缘,总有一个法门适合你。(2)从化身看,应以何种身得度者,佛即现何种身。如: ①怙主释迦牟尼佛,为度化不同有情,“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24,而不仅只是以佛身来度众。 ②大悲观世音菩萨,也是“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25,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三十二应身”。 ③佛陀还派遣菩萨、罗汉,于末法时代降生世间,以各种形象,度化有情,他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26(3)此外,佛陀还留下舍利,同时以经书、佛像、塔庙、经幡、咒语、佛号、圣地、法器、加持物等等无量善巧方便,来饶益众生,可谓无微不至其极,无所不用其力。 无论于谁,酷暑里的一丝凉风,寒冬中的一米阳光,瞋恨时的一念慈心,烦恼时的一点释怀,都可能是佛陀的恩赐与加持。佛恩浩荡,可谓至极。只不过我们凡庸,烦恼垢重,心识粗大,无法领会佛陀极致的关怀。一些劣者,不知感念佛恩,不信不敬,妄加谤议。于此劣者,非佛不悲悯,只是因果不欺,他们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恒堕恶趣,受无量苦。其五,从饶益准备看 佛陀为利有情,于无量劫,修集了无量苦行。有经为证:(1)佛于“三僧企邪大劫中,具修百千诸苦行”27;(2)“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28;(3)如来自初发心始,“以不可说不可说生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29; 特别是《悲华经》云: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是(贤劫)一千四佛所放舍者”,为三世诸佛所弃(于此土此时成佛之愿)。释迦世尊大悲大愿,为度脱吾等五浊众生,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能忍,所修广大布施行,为三世诸佛中最为第一!娑婆国土无一寸尘土,不是释迦世尊曾为吾等布施头颅、骨髓、血肉之处!若非以此善缘,吾等五浊众生,焉能有机缘听闻到佛法,焉能信受奉行、直趣菩提! 本师释迦佛的五百大愿,及其累劫苦行,至今读之,依然叫人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在这里,一切语言都显苍白。有缘者不妨一阅《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其六,从饶益动机看 佛陀饶益有情,毫无自私动机,纯以无我的境界、平等的大悲,任运自成,随缘度化。 佛陀是究竟的证悟者,完全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圆满觉悟了人无我、法无我。所以,在佛陀的境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是故,《金刚经》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经中,佛陀一再提醒须菩提,“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佛陀之所以说有我,只是为了随顺凡夫的分别心、方便度化的需要,实际不过是一种假名。关于此点,需专门闻思中观学、般若法门,才能有所了解。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盘”。佛之境界,难思难议。给予你最大的安乐,却不求点滴回报,若非圣者,孰能做到? 佛恩浩荡,可谓极矣!

(四)如何报答佛恩?
佛恩深重,极难酬报,那么我们就永远都无法报答了吗?并非如此。根据佛经,我们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报答佛恩:
(1)深信佛法,谨遵佛语
《正法念处经》云:“唯有一法。能报佛恩。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坏信。是名报恩。”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2)修习、恭敬、弘扬大乘经典
《大般涅槃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习学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当知是人能报佛恩,真佛弟子”;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云:“我涅槃后汝当恭敬尊重供养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正法。是即恭敬尊重于我。是为最大报佛恩者。”
《妙法莲华经》云:“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3)勤修善法,守持经戒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云:“念报佛恩。当持经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云:“佛言。当勤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归奉三尊。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怨亲平等同己无二。不欺孤老不轻下贱。护彼如己。汝等若能如是修行。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永离众苦。”
(4)发菩提心,教化有情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云:“欲报过去如来恩者。唯应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利弗。欲报未来如来恩者。亦惟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利弗。欲报今时十方世界诸佛世尊现在现命现住如来无上恩者。亦唯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说诸法勇王经》云:“唯有二人能报佛恩。何等为二。一者尽漏。二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未曾有因缘经》云:“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转教化。无有穷尽。”

事实上,十地菩萨,尚受佛恩,遑论我们。所以,要究竟报答佛恩,必须成佛,即“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而要成佛,就必须从发菩提心开始做起。
因此,为报佛恩于万一,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吧!弟子发愿上求佛道,下化有情,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注:此文虽引用不少经教,但仍恐有错谬不周之处。若有,弟子忏悔,亦望善知识斧正。此文若有些许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一切如母有情,愿共成佛!
此文亦借鉴了不少网络文章,仅列以下几篇,其他无法依依列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阿弥陀佛!
1《一切恩中,佛恩最重(经典文汇)》
http://www.folou.com/thread-108897-1-1.html

2《如何报答佛恩?》
http://www.bore.cc/view-18464/
3《佛陀与娑婆世界众生的大事因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dc5020100m57u.html
4《文殊菩萨久已成佛!》
http://www.folou.com/thread-426543-1-1.html

尾注
——————————————
1 出自《金刚经》
2 出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3 出自《弟子死复生经》
4 出自《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
5 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6 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赞叹品第十六》
7 出自《无上依经赞叹品》
8 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赞叹品第十六》
9 出自《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10 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11 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赞叹品第十六》
12 详见《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13 详见《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三卷》
14 详见《菩萨璎珞经卷第七 四圣谛品第十二》
15 详见《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16 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17 出自《佛说无常经》
18 出自《妙法莲华经》
19 出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0 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21出自《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22 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赞叹品第十六》
23 出自《法华经·方便品》
24 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分身集会品第二》
25 出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6 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27 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28 出自《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
29 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