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楞伽经讲什么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佛度了最后一人后,宣说最后的遗嘱,佛的心,佛之悟

导读:佛度了最后一人后,宣说最后的遗嘱,佛的心,佛之悟【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
佛度了最后一人后,宣说最后的遗嘱,佛的心,佛之悟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

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度憍陈如之后,直到“最后说法”:佛在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之后,“度须跋陀罗”:就为须跋陀罗说法。须跋陀罗,大概是一个老年人,有一次想要自杀,没有办法了,觉得活着没有味道,要尝尝死的味道,就走到恒河去,要跳恒河。正在要跳恒河的时候,佛就到后边来了,说:“喂!你干什么?”他说:“我老得不能动弹了,吃东西也没有味道,牙也都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走路也迈不动步了,活着一点味道也都没有,我想跳恒河死了算了, 尝尝死的味道怎么样。”佛说:“你不要死,你还可以出家修道啊!比你死了好一点。”他说:“我出家?我这么大年纪了,你会收我吗?八十多岁了!”佛说:“好!你去出家,我会收你的。”

于是乎,这个老人就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佛出家。他到祇树给孤独园,对大众比丘说要出家。这时候的比丘多数都是证果的,已证果的阿罗汉可以观察八万大劫。而这些阿罗汉一观察这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一点善根也没有种过。没有种善根的人不能出家,想出家也不行,不能成功的。这些阿罗汉都很直心,于是就向他说:“你不行的,你不能出家。”“我怎么不能出家?”“你没有善根,你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想出家呀!这是不行的,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若没有善根,你想出家也有障碍,那不行的。”

这个老年人,佛叫他来出家,阿罗汉不留他,他又哭起来了。哭起来就要走,正在转头要走的时候,佛从后面来了,这个老年人就说:“喂!你不是告诉我来出家?一到这儿,那些人都不留我。”佛说:“他们不留你,我留你,你来吧!跟着我出家。”他就跟着佛出家,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法,他就证了初果,成了证初果的圣人。这些阿罗汉都生了怀疑,你看这些阿罗汉跟着佛几十年了,但一旦遇到事情又生怀疑了,生什么怀疑?说:“这个人不应该出家的,他没有种过善根,怎么可以留他出家呢?这样子,岂不是佛法的因果报应都没有了吗?”怀疑了就问佛。

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他不应该出家,他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怎么留他出家呢?并且他何以又能证得初果呢?”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只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你们就不知道啰!这个老年人呢,在八万大劫以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要咬他,要吃了他,他呀!就爬到树上去了。老虎不会上树的,但是老虎也有它的聪明,它虽然不会上树,但是它会咬树。它就在树底下这棵树,它预备把这棵树咬断了,想:‘这样你就会掉下来了,一掉下来,我还是吃你。’

它把这树咬得看看要断了,风一刮,就来回地摇动。这时候,这个老年人啊!没有办法了,闲时不烧香,着急了就抱佛脚,就说:‘南无佛啊!’这一句‘南无佛’把老虎吓得跑了。南无佛救了他一命,但是虎跑了,他又忘了念佛了,所以以后总也不念佛,什么时候也想不起来念佛。但是到现在正是他善根成熟了,在他要自杀的时候,也就好像处在当初他被老虎咬、逼的时候,等于将要死了,所以他这时候想到要出家了。”这是佛最后度的一个老人出家。

“所应度者”:所应该度的人,“皆已度讫”:都度完了。“于娑罗双树间”:娑罗双树——据说这种树是两棵树同一枝根子,由一枝根子长到上边后,又长出一棵树,就在这中间,是两棵树,底下也是一棵树,上面也是一棵树,中间才是两棵树。所以在一般世俗讲的,就说这是一种连理枝,就是男的、女的相爱,爱得太厉害了,离不开了,做树的时候还要在一起,长到一起去。所以佛在这棵树──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将入无余涅槃了。“是时中夜”:中夜就是十二点的时候。“寂然无声”:什么声音也没有了。“为诸弟子”:佛为所有的弟子,“略说法要”:略略说最重要的法,简单地把他一生的志愿,一生的思想,用简单的文字说一说,所以这叫最后的遗嘱——《遗教经》。

佛心是放下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很多时候很多事求之不得,不如放下。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唯有放下,才能得自由快乐,才能真正得解脱。

佛心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宽容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君子之风,是睿智人持有的一种忍耐。佛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佛心是智慧

佛说:智慧犹如一盏灯,它轻易地就能照亮千年烦恼的暗室。佛心中的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是大彻大悟---洞彻过去、现在和未来。

佛心是无欲

人是应该有欲望的,佛也是如此。佛说无欲,并不是让我们摒弃一切欲望,而是指要摒弃那些让我们迷失自己的欲望,比如贪欲。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纵欲是一种罪。无欲则刚,无欲才能快乐,无欲才能得大解脱。

佛心是平常心

佛说: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平常心即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平常心。世事无常,在各种磨难面前,在各种诱惑和欲望面前,我们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就能成佛得道。

佛心是慈悲

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广积善德,便是慈悲。佛与魔的区别不在于法力高低,而在于是否有一颗慈悲的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世上善恶有报,在世上行恶必遭恶报,心怀慈悲行善必有善报。常怀慈悲之心,才能度己度人。

佛心是力量

佛除了教我们向善外,还教我们怎样获取成动------怎样成佛得道,怎样改变命运。佛说:凡事需坚持,凡事需忍耐,凡事需付出,凡事需尽力------佛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还是力量的化身。佛心有一种巨大的积极的感召力,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

佛心是随缘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短短今生一面镜,前世多少香火缘。牵手是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擦肩是一种缘,生命是一种缘,亲情是一种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组成人生的、就是那无数个缘,让你去结,去解------惜缘、随缘,才能以佛心看缘起缘落。

佛心是什么

佛说: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念佛诵经,未必心里无佛;吃斋拜佛之人,不尽有佛根。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日日的诵经素食,只有把佛的理念种在心里、才能真正得佛心。每个人的心,都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佛心,教你看什么都顺其自然;魔心,教你看什么都不顺眼。善成佛心,恶造魔心,而魔心造地狱,佛心造极乐。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其实,只要心中有佛,佛就在身边。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世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事,你就是佛。"千古善恶由一心,心若无时罪亦空。

书法博大精深,禅奥妙无穷。我欲禅理融书艺,以书艺参禅道。同仁同修共进,探天道之法!

《金刚经说什么》

菩萨修行的程度,第七地是远行地,意识到达了远行地,俱生的我执法执已断(注意:这里讲的断,是破的意思,就是执着打破了,而生命的作用并没有断灭),此时的意识,进入纯无漏的真空。漏者,渗漏。无漏,就是不被外境所渗漏,时时刻刻都在定慧之中。

远行地的后面是不动地,一个人不管学佛学禅多少年,也不管你有多虔诚多精进,没有达到菩萨道的第八地不动地,随时随地还有退转的可能。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

我有一位老朋友,年纪七十几,学佛也学了几十年,而最近信心反而减退。他住在基隆,前一次来信,说是很想念我,我就去看他。他一见我,显得很伤心的样子,告诉我说,他最近年纪大了,又得了许多老病,心里非常怕死,问我怎么办?我反问他说:你不是念佛念了几十年,为什么现在不念呢?他说念佛念不起来,我说,念佛并非口念而已,应该要用心想。他说也想不起来。我就问他想不想我?他说想,不但想,还想得厉害呢!我说:既然会想我,为什么不去想佛呢?他不响了。这就是没有达到不动地,所以信心不坚固,临老了,还要退转去